#六種鏡片觀察法#觀察法#觀察力#培養觀察力#觀察力培養#望遠鏡#雙透鏡#放大鏡#顯微鏡#濾光鏡#遮光鏡#多元視角#多元觀察力#全局觀察力#全局觀#大局觀#六種鏡片觀察#觀察方法論#得到app台灣#得到app.jpg

 

同樣的一件事,為何有人總是可以更全面的觀看到更多面向?最近在得到app學習上,剛好看到一個有趣的工具,稱為“六種鏡片觀察法”,特別想跟大家分享。

 

 

 

雖然有些人對記者有「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輕蔑印象,但其實一名優秀記者有很多珍貴的品質,他們特別需要快速觀察和蒐集訊息的職業,他們要看到全局,又要能捕捉細節,還要能發現隱藏的線索,到底有沒有一種通用的觀察方法,是可以讓我們像記者一樣觀察呢?

 

剛好在得到app上的《得到頭條》就看到了這個觀察工具,叫“六種鏡片觀察法”出自於管理學教授詹姆斯·吉爾摩。我們經常說,“看”不等於“看見”,同樣的事實擺在面前,有的人是“睜眼說瞎話”,有的人只會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他們都不是好的觀察者。

 

吉爾摩教授認為,這是由於他們的觀察視角過於單一,只會從一個固定機位、用固定焦距去看,當然就看不到事情的全貌。 “六種鏡片觀察法”,就是不依賴單一視角,而是有意識地通過六種透鏡,不斷調整觀察角度和焦距,捕捉你之前看不到的信息。

 

我們就來分別介紹這六種鏡片

 

第一種工具,望遠鏡

 

當你第一次訪問某個地方,或者開啟一項全新任務的時候,不要急著直奔主題,一頭扎進任務細節中,而要像用望遠鏡一樣,拉開一段距離來考察和搜尋信息,以便快速了解全貌。

 

例如,去一家新開的超市,在進入狹窄的購物通道之前,你需要用望遠鏡觀察法,熟悉這個空間的整體佈局,貨架分佈是怎樣的、緊急出口在哪裡,等等。

 

再例如,你參加一個行業展會,自家攤位的人流量突然下降,怎麼辦?不是急著找自家攤位的問題,而應該去其他展區轉一轉,其他攤位人氣怎麼樣?整體的人流量怎麼樣?然後再去聚焦到本攤位的問題。

 

如果你老闆讓你臨時負責一個PPT簡報,你只有幾分鐘時間準備,那麼就應該快速瀏覽所有PPT,而不是詳細看開頭幾頁,這就是望遠鏡觀察法

 

第二種工具,雙焦鏡

 

雙焦鏡,是指有兩個焦點的透鏡。這種觀察法要求,對任何觀察對象,至少要找到兩個不同的觀察視角,觀察到的信息可以互為補充和對比。

 

例如,我們經常在電影裡看到,特警們在執行任務時,會一邊前進,一邊雙手持槍舉到與眼睛同高,這是為了隨時保持槍口與視線對齊,遇到突發情況可以用最快速度瞄準目標並射擊。這是一個視角。不過,電影裡面很少呈現另一個至關重要的視角:特警們會在前進過程中,不時停下來回頭看。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來自背後的危險,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提前熟悉自己返回時的路徑和視野是怎樣的,以便之後快速撤離,不會迷路。

 

你看,這就是典型的“雙焦鏡觀察法”。在現實運用中,它適用於當一切習以為常、需要尋找創新突破的時候。比如,兒童遊樂中心想要提升體驗,常用視角是觀察孩子們是如何在裡面玩耍的,這裡面該優化的地方都優化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可以再加上一個視角,就是觀察家長們是如何與孩子們互動的,家長的需求有哪些。從這個角度去看,你又能發現不少可以優化的空間。

 

第三種工具,顯微鏡

 

當你想在某一個領域精進,想要從60分提升到90分的時候,這時候就要用上顯微鏡觀察法,去仔細考察更豐富、更深入的細節。

 

就像教練在訓練運動員的時候,會錄下他們的比賽視頻,一幀一幀地回放,找出每個動作的優化點。

 

在商業實踐中,繪製詳盡的用戶旅程地圖、做深入的用戶焦點訪談等等,這都是顯微鏡觀察法。

 

第四種工具,放大鏡

 

當用顯微鏡觀察法解析出了所有細節後,下一步,就是找出那些需要特別關注的細節,用放大鏡聚焦關鍵細節。

 

舉個例子。要判斷一對夫妻在未來10年內離婚的風險有多高,需要獲得哪些信息?你可能會覺得,需要的信息太多了,雙方的性格、價值觀、生活習慣、收入差距、有沒有孩子等等。但對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專家來說,這些信息都不需要。只需要看一段這對夫妻的3分鐘日常對話視頻,就能得出極高的準確率。

 

這是因為,心理諮詢師已經找到了判斷夫妻關係的關鍵細節——對話中出現的情緒。他們會給每種情緒加上代碼,1表示反感,2表示蔑視,7表示憤怒,12表示埋怨,等等。他們將視頻中出現的情緒全部記錄下來,如果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之比低於5:1,說明婚姻出現問題。其中最危險的情緒不是憤怒,而是蔑視,一旦夫妻之間高頻出現蔑視情緒,那婚姻就很難挽回了。

 

這就是放大鏡觀察法,剔除冗餘信息,聚焦關鍵細節。

 

第五種工具,濾光鏡

 

這個好理解,我們自拍時都要用到濾鏡,過濾掉缺陷,讓自己看起來更美。濾光鏡觀察法也是這樣,從缺點中看到潛力,從錯誤中看到機會,從失敗中看到收穫。

 

有個得到上面的例子:有一年跨年演講,定在上海的梅奔中心,但跨年頭一天,也就是12月30日晚上有一個大型演唱會,等演唱會完了發現現搭舞台已經來不及了,只能沿用演唱會的舞台。它的大屏是用五塊清晰度不同的屏幕拼接起來的,當時團隊都覺得這是一個無法忍受的缺點,一籌莫展。

 

後來是得到的執行長脫不花說:“這個屏幕雖然有瑕疵,但是屏幕大啊,現場燈光效果好啊。你別老看缺點,你就想想怎麼把這個屏幕的優勢發揮出來。之前老是那麼一整塊大屏,也是單調。我們來想想,怎麼把這個限制性的壞條件,變成被動創新的好條件。”

 

這就是典型的濾光鏡觀察法。我們往往因為不願意直面那些缺點、錯誤、失敗,把其中包含的寶貴信息也一併打包扔了,那真是,把娃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濾光鏡觀察法要求我們,把負面情緒的洗澡水倒掉,把其中包含的有用信息留下來,作為觀察對象。

 

第六種工具,遮光鏡

 

把光都遮住了,不就什麼都看不到了嗎?確實,這個鏡片就是要你暫時屏蔽外界信息,在頭腦中做信息的整理、回顧、复盤,找出之前可能忽略的細節,傾聽內心的聲音,捕捉一瞬而逝的靈感。

 

我們都體驗過“頓悟時刻”,突然搞懂了某件事情。我們以為“頓悟時刻”可遇不可求,其實是有方法的。先用前面五種透鏡,做密集的信息輸入,再偶爾抽離出來,用遮光鏡讓信息在大腦中自由醞釀和碰撞,你就可能和頓悟不期而遇。

 

最後,和你分享一句金句,這是維生素C的發現者、諾獎得主阿爾伯特·森特·哲爾吉說的:“所謂發現,就是見人皆所見,思人所未思。”

 

希望今天分享的“六種鏡片觀察法”對你在觀察事情多了不少新的角度

有任何收穫或問題,都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分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官 的頭像
    老官

    官官的日更成長思考

    老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