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到通才厲害的關鍵就在於創造力,而創造力來自於類比思維,這一篇我們來討論該如何培養創造力,讓開放性的知識產生連結,訓練你的類比思維。
書名: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作者: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神童只在戰術上沒有戰略上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在我們所有聽過所謂的神童,通常都只神在"戰術"層面,也就是說都是操作性部分,例如:快速記憶、快速閱讀,快速計算或是能用超乎常人的速度重新排列魔術方塊等等,很多層面可能是我一輩子都辦不到的。而在"戰略"層面卻沒出現過任何神童,例如:沒有一個神童能夠非常有邏輯的分析中美貿易戰的原因和走向,以及該如何應對,能夠讓你一聽他說,就想讓他去代表談判。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一方面專項能力容易被看出,可以測量也可以訓練、比較,哪些人有天份是能很容易辨認的。二方面,社會上對於這種專項突出的人才也非常樂於獎勵。三方面是複合型的能力是不容易用培養神童的方式來訓練的。流程化的東西是容易訓練的,透過刻意練習,每個人都能有一定水準。但當我們將能力過度細分訓練,形成分工專業化後,反而會導致思維流程化,讓創造力被侷限,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拿著槌子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
學習是快功還是慢功好?
專項型人才容易訓練和看出成績,複合型人才則相反。那在該怎麼看待學習的成績和效果呢?我們來看一個在美國空軍學院做過的研究。
美國空軍學院每年都會培養很多學員,教學嚴格而且非常系統化,雖然培養的是軍人,但他們要學非常正規的高等數學和科學、工程方面的課程,微積分是這些課程的共同基礎。有經濟學家特別將學員隨機分成幾個班,每班授課教授不同,但考試題目和評分標準相同。在上完微積分(一)後會再重新分班上微積分(二),用這樣的制度能看出不同老師的教學效果。
老師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特別擅長讓學生考出好成績的班級,教學是有板有眼,每次解題流程也都講得很清楚,針對性非常強,老師會讓學生訓練考試會考的題型,學生都是應用學過、練習過的應考,成績表現相當不錯。第二類老師則是常常會講課本規定內容以外的知識,例如微積分的思想和物理學的關係,甚至講數學和哲學的關係、理解世界的角度。老師希望學生能對微積分有除了考試以外,更深入的理解。但這些卻沒辦法應用在考試上,練習題都是學生聽完課後回去自己做,老師不喜歡講解題套路,這類老師教出的學生普遍都不怎麼出色。學生給兩類老師的評分也如他們考出的分數一樣,學生想的可能是我們是軍人又不是想當數學家,能夠考高分更重要,因此對第一類老師的評分高出許多。兩類老師可以說是快功和慢功的代表。
可是經濟學家用數據給出了證明,喜歡給知識建立連結的第二類老師,教的才是真功夫。這些研究者關心的不是他們在微積分(一)的分數,而是真實對微積分的掌握,在學完微積分(一)後的再次分班,結果成績差異非常明顯,第一類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在後續課程後遭遇了困難,而第二類老師的學生,在後續課程反而表現的很好。
這些現象不只在美國空軍學院被應證,在義大利的一所大學裡也做過類似研究,都發現共同的規律。學習「開放性」知識,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對於未來才真正有幫助。為什麼許多人會覺得在學校所學沒用,我想就是因為教學方式出了問題。
教學的兩種類型
1.領先優勢
那些能突擊灌輸的知識,都屬於"封閉式"技能,也就是說都是一些按照規定動作操作的流程。有教就會,但是缺乏累加作用,不能成為後面繼續進步的基礎。在兩三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就會全面衰退,不能與別的知識產生連結,也不能跟真實的世界發生關聯。
2.後發優勢
沒有贏在起跑線上的學生,反而會呈現一種整體性的超越趨勢,可能因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關注點不在成績而在"學習的樂趣",所以我們也常發現,以前在學校成績中間的學生,出社會後成就往往比班上的前幾名還要好。要想讓人沒那麼容易趕上你,需要掌握的是"開放式"技能,這種技能能跟別的知識發生連接,有複利效應。
會覺得學校所學沒用,是因為現實生活不會知道下午會遇到什麼問題,早上就先準備,就想老師先教題型,考試就考這些一樣。封閉式技能學習在友好環境中特別有效,因為規則不變,便捷固定,結果迅速展現,同樣局面反復出現,你可以立即根據反饋進行改進動作,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是開放式的環境,是不友好的學習環境,經驗不一定能變成操作水平的領域。沒有定義良好的規則,沒有嚴格分界,長時間收不到反饋,在這些領域,經驗不一定有用,還可能是個障礙。
因此將我們的學習營造成適合開放式技能學習的環境,對於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就會特別有用,雖然是慢功,但這才是打造競爭力的真功夫。你可以將這些方法應用在你的學習上。
培養創造力的四種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1.混合練習
2.有利的困難
3.先測驗後學
4.有意識的設置時間間隔
通才更能在專業化的世界中取勝,盲目追求「贏在起點」,「封閉、單一知識學習和訓練」,並不足以應對未來的世界。真正的成功者,需要掌握開放性的知識、可遷移的技能,擁有創造力、判斷力等複合能力。富有創造力、獨立思考能力、判斷力, 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讓不同領域的知識、經驗之間產生「連結」,觸類旁通,更加開放的知識和技能,它們在學習中並非單獨存在,而是可以彼此關聯,產生「複利效應」。創造力需要的類比思維就會自然形成越來越密的網路,當你一受到資訊刺激時,你的累積就能馬上做出許多連結反應。
今天跟你分享了該怎麼培養創造力,讓開放性的知識產生連結。
還是推薦你去親自翻翻 《跨能致勝》 這本好書,一定會有更多收穫!
這裡提供購書連結,如果有任何收穫或問題都歡迎在底下和我互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