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說到了通才會比專才在社會上更具競爭力,
這一篇討論通才厲害的關鍵。
書名: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作者: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首先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有一種射線,當它以一定的強度照射在腫瘤上,就能把腫瘤給殺死,也可以用來治療癌症腫瘤。現在有一個問題是,這種射線照射到腫瘤前一定會經過好的細胞組織,同樣也會將它們殺死,可是如果將射線的強度降低了,雖然不會殺死好的細胞組織,但對腫瘤也同樣不會起到作用,請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既殺死腫瘤,又不傷害其他好的細胞組織呢?
這問題是1980年代心理學家來拿測驗的問題,當聽到問題後能立刻想到解決辦法的據說只有10%。
還沒想到也沒關係,我們來看另一個故事。
從前從前有一位將軍要準備攻打一座城池,要攻破就需要很多的士兵同時發動攻擊,但這座城池周邊的道路雖然有很多條,不過都很狹窄,不適合大軍推進。後來這位將軍想到一個辦法,他將所有士兵散開沿著不同小路前進,約定到定位後,在同一個時間一起攻城,就把城攻下來了。
據說聽完這個故事後,想出解決方法的人上升到30%,還沒想出來也沒關係,我們在說下一個故事。
在一個村莊中,有棟房子起火了,當消防車一到時發現附近居然沒有消防水管,於是只好請鄰居每個人都附近的一個湖邊去提水,當提到水後,居民就直接往著火的地方潑水,消防隊長發現這樣效果不大,於是請大家提水過來後,暫時不要動作,等他一聲命令在同時潑水,結果火果然在短時間內就被控制了。
據說聽完這個故事後,想出解決方法的上升到50%。
我來公布答案,正確的方式是用若干束低強度的射線從不同方向,同時照射腫瘤,因為個別射線強度不高,所以不會殺死中間經過的細胞組織,但加起來的射線能量夠強,所以可以將腫瘤殺死。這種就像用放大鏡來匯聚太陽光一樣。剛剛那種射線的名字你一定聽過,它叫伽馬刀(Gamma Knife)。
其實這答案不是這麼重要,我要跟你說的是中間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我們稱這種思維方式叫類比思維,也就是可以把一個領域的思想,運用到另一個領域去。
通才的競爭力來自類比思維
我們通常說通才更具有創造力,但他們為什麼會更具創造力?其中本質是什麼,很多人卻不了解。
創造力指的是能打破常規思考邊界,綜合、遷移各個領域的知識和經驗,來提出一種新的解決思路,用一個名詞來解釋的話,可以說通才創造力來自於類比思維。上篇文章我們提到費德勒和其他頂尖運動員,甚至音樂家、藝術家多數都是先透過早期的廣泛涉獵後,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運用過往累積,比他人更快速的在某一個領域創造卓越。有個有趣的方式說明了類比思維,一般人看東西是關注不同點,但高手反而是善於發現兩個很不一樣的事物之間的相同點。
賈伯斯
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他是公認最具有創造力的企業家和工程師,雖然他已經過世,但他對於這一代的科技發展已經留下無法抹滅的功績。賈伯斯他曾經在一場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提過,在里德學院讀書的時候,他上過一堂書法課,雖然當時他知道不實用,但他深深被那些襯線字體、非襯線字體、排版學和空間利用給吸引,受益匪淺。當他設計蘋果產品時,才發現派上了大用場。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我們熟知他在物理學上的巨大貢獻,但鮮少人知道他也是熱愛音樂和藝術,尤其是小提琴,愛因斯坦對小提琴有多熱愛,有個故事說,他雖然熱愛小提琴,但沒有音樂家那樣的天分,在他提出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獎後,曾利用諾貝爾獎的名聲,讓他有機會能與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共同演奏,可惜他真不是小提琴家的料,跟世界級相比不是同個層級,據說那位小提琴家因為愛因斯坦演奏的太爛,當場受不了走人。雖然如此,愛因斯坦還是說,他一生與小提琴相伴,音樂和藝術提高他的審美能力,他在物理中也同樣追求那種簡潔美與對稱美,才能推導出相對論。
克卜勒
克卜勒是我們熟知的天文學家,他提出了有名的克卜勒定律。在他的年代,哥白尼已經提出了日心說,克卜勒先是接受了這個理論,還試圖理解它。他透過觀測發現,行星距離太陽越遠,運動就越慢,按照當時主流思想,行星運動背後是有個小精靈的推動,他想難道離得遠,小精靈的力氣就變小嗎?他開始思考什麼也是距離越遠,強度越弱的?首先想到了氣味和熱量,離東西越近,味道和熱氣越強,但如果行星運動是太陽的光和熱推動並不合理,因為日蝕時,地球的運動並沒有變化。他又想到可能是某種穿透性的力量,於是想到磁力,但他又否決了,因為磁力有吸引也會有排斥,但行星運用沒有。後來克卜勒推論出是太陽對行星有種牽引的力量,行星越大,牽引力量越強,而且他還推論地球上的潮汐線就來自月球對地球上水的牽引力。翻開年代表,我們會發現那時候還沒有萬有引力的觀念,甚至牛頓的萬有引力還是從克卜勒的推論中獲得,克卜勒能有這些推論,就是利用了類比思維。
你是學者還是工匠
現在科技是越來越發達,分工也越來越專業化,因此在科學研究上發生了一些問題,那就是一些很基本但綜合性的問題研究很難拿到經費,因此也沒人研究。現在的稱為"學者"的更多只是以科學研究為生的工匠而已。如果一個人真的對學術有興趣,他不太可能只對一種學術感興趣,一個真正的學者想做的事情應該是探索世界,他不太可能一輩子就研究一種細胞。所以如果你做研究忙到連書都不讀了,你很難獲得諾貝爾獎。
作者研究了那些諾貝爾獎得主的背景後發現,這些諾貝爾獎的得主,通常有演員、舞蹈家或魔術師之類業餘愛好的可能性,比一般科學研究工作者高了22倍。也就是說,那些學術水平越高的科學家,越有可能在學術工作外發展其他愛好。他們會專門安排時間去做自己專業以外的事情,他們是刻意的業餘者。
作者還採訪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他們是真正的科學家,一個是遺傳學家奧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一個是物理學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海姆是每週五,而史密斯每周六會自己跑到實驗室做本職研究以外的實驗,這些額外實驗是申請不到經費的,單純只是他們自己想做,他們自己說,他們幾乎所有重大發現都來自於他們本職以外的實驗,甚至還因此得到諾貝爾獎。
很多在某個領域做出貢獻的人,他們的靈感都得益於自己的領域之外,那些其他方面的追求。因此我們可以說,通才的本質應該是健全人格,反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
類比思維可以教育培養
教育的作用是給人帶來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思考一些不是來自自身直接經驗的東西。學習任何書本知識,你都得能想像一個你身邊沒有的東西,教給你一個規則,你把它用在你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上,這就是類比思維。類比思維可以幫助我們,不斷適應新的環境,獲得全新的知識和創造力。
不同領域、學科的跨界和融合,往往能讓人有更強大的類比思維,激發解決問題的多重思路。從許多研究中能發現那些最有創造力的團隊,成員都來自不同領域。類比思維的規律是,你能想到的類比越多,你的判斷就會越準確;你能想到的類比越遙遠,你出的主意就會越有創造性。
現在越來越多學校的教育開始重視通識教育,在不同學科、領域的廣泛涉獵,正好幫助我們在面對更加複雜的世界和全球性問題時,能有冷靜的思考、準確的判斷,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這樣競爭氛圍日益激烈,高度專業化的世界裡,如何不急於「搶跑」和「單一訓練」,保持廣泛地學習和通識培養,也是每一位家長、以及教育者面臨的挑戰。
今天跟你分享了為什麼通才更具競爭力的關鍵。
還是推薦你去親自翻翻 《跨能致勝》 這本好書,一定會有更多收穫!
這裡提供購書連結,如果有任何收穫或問題都歡迎在底下和我互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