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人生#跨能致勝#範圍#打造競爭力#通才和專才#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通才的優勢#虎媽的戰歌#老虎伍茲#費德勒#打造競爭力的真功夫#內部驅動力#一萬小時理論#刻意練習#德國足球隊#柏林愛樂樂團#成為通才還是專才#社會競爭力#人生算法.jpg

 

專才還是通才,哪種在社會上更具有競爭力,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最近看了《跨能致勝》這本書,深受啟發,希望跟你分享什麼才是打造競爭力的真功夫

 

書名: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作者: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關於本書

 

這次分享《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這本書,對岸翻譯成《範圍:為什麼通才能在專業化的世界中取勝》,英文書名是《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對於書名,我認為對岸翻譯得更直接到位。範圍指的是涉略領域的範圍,也可以說是思維的廣度,作者考察了各個領域的成功者,他們雖然「輸在起跑線」,卻因為在多個領域廣泛嘗試,要比一開始就定向培養的「專才」更具優勢。

 

本書未上市即榮登亞馬遜分類暢銷榜NO.1,書裡有大量的研究考證,橫跨體育、教育、音樂、天文、藝術、科學、商業、醫學、職涯等各界案例,說明傳統那些贏在起跑點、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的觀念可能是成功的絆腳石。那些願意多方嘗試、累積多重專業、能策略思考的通才型人才,更可能出類拔萃,也才是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內容顛覆傳統觀點、引人入勝,說明成功的關鍵無法簡化,也不只有一種方法,讓你不必苦練一萬個小時,也能成為廣泛思考、經驗豐富和觀點多元的跨能通才。

 

關於作者

 

作者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環境科學和新聞學碩士,曾擔任《ProPublica》採訪記者和《運動畫刊》的資深寫手。著有暢銷書《運動基因:非凡競技能力背後的科學》(The Sports Gene: Inside the Science of Extraordinary Athletic Performance),現住在華盛頓特區。

 

沒有輸在起跑線這回事

 

那些走得慢的通才比專才更可能獲得成功,這是一個貫穿全書的觀念。傳統的教育總是認為要成功,一定要越早專注在某一領域,開始進行專業化的訓練,因此產生出"別輸在起跑點"的教養觀念,從小就開始積極幫孩子安排學習,不只是學校的基本學科,國英數等等,更早早安排學習音樂美術體育等才藝,希望小孩趕快培養一技之長,未來出社會獲得優勢。但作者用大量的研究告訴我們,這樣的觀念大錯特錯,反而對成長有反效果。那些追求一萬小時理論、刻意練習,早早就把時間投入某一領域專精的人,可能更容易在中途放棄,甚至在社會失去優勢。那些起步慢,先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通才反而比專才更能取得成就。

 

我們來看看兩種典型的代表人物

 

老虎‧伍茲

 

他是典型的神童代表,他10個月大就開始玩高爾夫球桿,兩歲開始打高爾夫,還上了電視節目,到了四歲,在球場上已經能贏大人,年僅17歲就獲得世界冠軍,老虎伍茲已經是高爾夫球運動的代名詞,是一名家喻戶曉的傳奇巨星。

 

老虎伍茲天份好以外,還非常勤奮且專注的練習,從來沒考慮過其他運動,他就是典型的「成名要趁早,想成為專家,越早開始深入練習越有幫助」的極正面案例。

 

羅傑‧費德勒

 

另一位是截然不同的類型。費德勒出身平凡,沒有從小就跟網球結下不解之緣之類的故事。反而他從小什麼運動都玩,包括游泳、籃球、足球、桌球、羽球等等。他的父母親也沒把他當天才兒童培養,雖然母親是業餘網球教練,但她嫌費德勒擊球動作奇怪不想教他,他的爸爸在費德勒練習時,寧願和朋友聊天,也不關心他的狀況。

 

費德勒一直漫無目的玩到12歲才決定在網球和足球之間選擇了網球,但他還是以樂趣為主。費德勒的網球表現不錯,教練希望他跳級和高年級生練習,居然還遭到拒絕,原因是費德勒說打網球是因為能和朋友一起玩,打完球還能聊天,他不想離開朋友。就這樣到了16歲他才正式接受專業網球運練。雖然起步晚了很多,但因為早期的各種嘗試,他確定網球是自己的真正所愛,後來多次奪得世界冠軍,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網球運動員,甚至職業生涯還比一般人還長,到37歲還是在打球。

 

這兩個人雖然都是傳奇體育巨星,但成長的本質上卻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從小就選定一門專業,持續深入,另一種是在廣泛的嘗試和探索後,將專業訓練逐漸收斂到一個方向。兩種都能取得成功,但哪一種更好而且屬於常態呢?

 

2014年德國獲得世足賽冠軍,德國科學家發布了一項研究數據,調查了該屆世界盃國家隊隊員,發現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很晚才選定職業路線,有的22歲甚至更大才確定。它們發現這些球員他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幾乎都在玩非職業足球或其他運動。

 

作者另外分析了其他傑出運動員的經歷,發現像老虎‧伍茲這種很早就專精化訓練而成為專業球員的,反而是運動員中的少數例外,大多數成功的運動員其實更像是羅傑‧費德勒的經歷。

 

前幾年有本充滿話題的書《虎媽的戰歌》,作者是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她從小就非常嚴格的教養小孩,為了讓小孩學習小提琴,還禁止她的兩個女兒除了鋼琴和小提琴以外,不能玩其他任何樂器。一開始兩個女兒也確實練得不錯,但直到13歲,二女兒Lulu抗爭了,她表示再也不想碰小提琴了,因為是媽媽選的,不是自己選的。

 

那些迫切的從小幫小孩選定「某一領域」的家長,通常養成的不是出類拔萃的小孩,而是敗壞興趣的小孩,甚至更影響他們之後的成長發展。

 

#優化人生#跨能致勝#範圍#打造競爭力#通才和專才#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通才的優勢#虎媽的戰歌#老虎伍茲#費德勒#打造競爭力的真功夫#內部驅動力#一萬小時理論#刻意練習#德國足球隊#柏林愛樂樂團#成為通才還是專才#社會競爭力#人生算法1.jpg

 

我們看看從專業人士和業餘人士在15歲後的每周練習時間,看起來業餘每周練習的時間明顯比專業時間更短,甚至從18歲後練習時間居然還減少的,但其實這張圖只是後半段,我們看前半段也許可以找出原因

 

#優化人生#跨能致勝#範圍#打造競爭力#通才和專才#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通才的優勢#虎媽的戰歌#老虎伍茲#費德勒#打造競爭力的真功夫#內部驅動力#一萬小時理論#刻意練習#德國足球隊#柏林愛樂樂團#成為通才還是專才#社會競爭力#人生算法2.jpg

 

你可以發現15歲前,專業人士其實練習該領域的時間跟業餘人士相比較少,而且可能心態上就差很多了。等到15歲後,經過前面足夠的摸索期,專業人士才會花更多時間在上面,開始他的專業道路。那些業餘人士,前面雖然贏在起跑點,但後面更可能發現不是自己想要而後繼無力。

 

沒贏在起跑點的優勢─內部驅動

 

刻意練習並不好玩,要想在某個領域或專業脫穎而出,一定需要極大的熱情和毅力。那些在起跑點上"輸"的人,更可能獲得長久堅持所需要的"內部驅動",他們更可能真正熱愛他們所做的事情,並且長期堅持下去。而且那些嘗試過很多項目的人,他們還具有認知上的優勢,思維上更可能較那些只一門深入的人更強。

 

作者也透過研究了柏林愛樂樂團得到一樣的結論,那些優秀的音樂家,因為早期接觸過大量樂器,反而增加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對音樂和樂器有更深的理解,在不斷嘗試、試錯的過程中,待心智成熟了才主動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領域和方向。人家說「聰明人下笨功夫」其實是很有智慧的。雖然要在某個領域成為傑出人才,免不了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沒有捷徑。但在確定發展某個專業或領域之前,讓自己投入探索和嘗試的時間,看似多花時間,其實可能這才是最短路徑。

 

「深度」和「廣度」並不是只能二擇一,也並不是要早期選定才能成就,在真實的世界中,擁有廣度的通才比專才其實更具優勢。

 

今天跟你分享了為什麼通才比專才更容易出類拔萃的原因,

還是推薦你去親自翻翻 《跨能致勝》 這本好書,一定會有更多收穫!

這裡提供購書連結,如果有任何收穫或問題都歡迎在底下和我互動哦。

 

購書連結:https://cutt.ly/tzd5Qf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官 的頭像
    老官

    官官的日更成長思考

    老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