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始計篇#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知法#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推薦#學習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心得#孫子兵法智慧#十二詭道#孫子十二詭道#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解讀#孫子兵法解析#孫子兵法作者#孫子兵法意思#孫子兵法應用#孫子兵法白話#孫子兵法全文#孫子兵法商業#孫子兵法始計篇.jpg

 

上一篇我們談了《孫子兵法‧始計篇》裡十二詭道中的上半部

今天我們繼續談談十二詭道下半部,以及《始計篇》的總結。

其實孫子並不提倡用詭道,因為那並不是勝戰的本質,沒人可透過假動作一直獲勝。

但孫子也整理了十二詭道,從十二詭道中我們能一窺孫子的智慧所在。

 

本篇文章主要分享《孫子兵法》的詭道思想以及其中詭道詳解

最後在幫三篇《始計篇》的文章做總結

 

*如果想看始計篇原文,請直接拉到最底下或按此處

*此為系列文章,傳送門請拉到文章最下方或按此處

 

本篇文章目錄(可點選目錄快速跳轉)

一、十二詭道詳細解讀

二、如何正確面對詭計

三、始計篇總結

四、孫子兵法‧始計篇原文

 

《始計篇》是《孫子兵法》開篇,是貫穿核心的一篇,大體的結構是先五事七計,才談十二詭道。

 

為什麼是這樣安排?

孫子認為,五事七計的基本面計算贏了,該打也打得起,才應該進入該怎麼打,用上十二詭道。

 

上次我們談了十二詭道的第一條到第五條,我們這次談談第六條到第十二條。

 

十二詭道詳細解讀(六到十二條)

 

孫子的十二詭道,我希望你除了了解詭計以外,從中還能獲得你能受用一輩子的觀念。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詭道六: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實而備之」

 

李靖注:「觀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強而避之」

 

梅堯臣注:「彼強,則我當避其銳。」

 

錯誤觀念

 

有動作才是有進展

 

許多人都有一種錯誤觀念,在遇到問題時,想到的就是該做些什麼去解決才對,但其實很多時候不要動作反而是最好的。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作死,就不會死。(No zuo no die)"。

 

看到問題,我們很容易焦慮性的亂動作,往往就把自己往死路逼,或是其實根本可以不作為就能解決。正確做法應該是,先思考問題從何而來?從源頭去下功夫,這樣才能治本,不只是每次解決症狀的治標。有時候只是一次的偶發事件,為了一次的偶發事件去花了很大的成本,反而得不償失。

 

之前看到一個職場問題,有員工抱怨,原本自己的主管是非常衝的優秀人才,到處招攬業務拓展版圖,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來了一個白癡主管,做事能力不好,也不思進取,搞得部門現在都沒什麼成績。

 

這可能是從員工角度來看是這樣。但若從公司角度來看就有幾種可能,一,原來優秀主管的衝勁有更適合的地方發揮。二、現在這個事業部門不適合攻城,只需要守城,這時換上一個安逸的主管,對公司反而才是好的。

 

打了才知道輸贏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被描述成神一般的智者,但就《孫子兵法》來說,孔明其實不是很聰明,因為蜀國的國力那時屬於最弱的,甚至在關羽失掉荊州後喪命,接連張飛、劉備也死亡,蜀國國力更加雪上加霜。

 

但我們看到的三國歷史,卻是蜀國不斷挑起戰爭,打不贏,又一直討打,各種條件不利下,還翻山越嶺,六出祁山北伐,最後命殞五丈原,蜀國也走向滅亡。

 

孫子兵法裡提到,「勝可知而不可為。」雖然孔明有各種奇謀巧計,但蜀國五事七計的分數遠落後其他兩國,最佳做法應該是養精蓄銳,等待機會一戰而定。

 

這部分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成功不少,商鞅為了將百戰百敗的秦國重新整治,免戰牌一掛就是二十年,最後為秦國日後一統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百戰百勝才是強者

 

漢武帝是公認的雄才英主,但連年發動戰爭,儘管可說百戰百勝,卻將漢朝的國力由盛轉衰,透支國庫,只為了滿足漢武帝的雄圖霸業。甚至將收稅年齡降至三歲,許多人民已經窮困不堪,養不起孩子,只能在小孩三歲前親手掐死。漢武帝是一個非常好面子的人,但在晚年看到國力敗壞,意識到自己的魯莽,甘願下詔罪己,只要對國家有害的政策,一率免除,可見百戰百勝並不一定是好事。

 

拿破崙也是百戰百勝,但最後卻落得一敗塗地。百戰百勝只會勞民傷財,落得主驕民疲,最後付出慘痛代價的下場。關於戰爭如何勞民傷財,我們在《孫子兵法》後面會提到。

 

真正的英雄,是能夠一戰而定,解決問題。並且都是簡單就能打贏的仗。

 

正確觀念

 

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或問題時,我們該懂得以下五個步驟。

 

1.備戰避戰:不要正面衝突,先強化自身。

2.等待忍耐:等待時間帶來變化,不能鬆懈。

3.上兵伐謀:找出問題源頭並嘗試解決,讓戰事不會發生。

4.多方以誤:還是需要打仗,這時才用上詭道,讓對方犯錯。

5.一戰而定:準備充分,看準時機,要一次把問題解決。

 

關羽大意失荊州

 

我們可以說蜀國從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就開始快速衰敗,而關羽會大意失荊州就是因為他的剛愎自用。

 

關羽可說是百戰百勝的戰神,在荊州還降服了魏國猛將于禁,許多反曹操的民間力量都來投靠關羽,關羽的名氣威攝整個華夏地區。其實荊州本屬於東吳的,劉備原先用借的,借到最後乾脆不還,還讓關羽駐守荊州,讓東吳很沒有面子。曹操不想直攖其鋒,決定接受司馬懿獻計,聯合東吳一樣對付關羽。

 

此時的關羽驕傲自大,因為獲得了于禁的三萬兵馬,急需糧草,結果居然還搶了東吳的糧倉,於是孫權也同意了曹操的計策。

 

關羽在用兵上是很有實力的,他知道雖然劉孫是聯盟,一同對魏作戰,準備要拿下魏國樊城,但同時也沒有放鬆對東吳的戒備,還是留下重兵鎮守荊州,以防東吳的大將呂蒙來襲。

 

曹操知道關羽此時強盛,該強而避之。呂蒙則知道要取下荊州必定要實而備之,要想辦法讓關羽荊州的守備放鬆。

 

呂蒙選擇不直接拿下荊州,反而裝病退回建業,換上陸遜鎮守陸口。呂蒙本就多病,沒人想到這一裝,他之後還真的病死了

 

陸遜雖然歷史有名,但那時候還是默默無名。在關羽打算從荊州調兵到樊城時,陸遜前來表達了仰慕之意,還寫了一封信:「能和您的防區接臨,這是我一生的榮幸,希望關叔叔多多關心愛護年輕人,我絕不敢,也不會與您為敵。」這些舉動讓關羽放鬆了戒心,將荊州兵法調到前線攻打樊城。

 

後來的故事,你也知道了。呂蒙在關羽調走大軍後,立刻率領大軍將荊州取下,斷了關羽後路,之後關羽被俘斬首。

 

荊州要地一失,讓蜀國退回蜀北漢中的萬山之中,還導致張飛和劉備的死亡,諸葛亮之後只能翻山越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從此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

 

關羽威名赫赫,是集道德、智慧、武功於一身的神將,但在孫子的標準來看,關羽可說是誤國之臣。

 

《孫子兵法》提到,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真正的英雄是沒有故事的,因為他只會打些簡單沒難度的戰役,就能達成目標。

 

 

詭道七:怒而撓之

 

「怒而撓之」

 

杜牧注:「大將剛戾者,可激之令怒,則逞志快意,不顧本謀也。」

《尉繚子》說:寬不可激而怒。

 

這又是一種多方以誤,用我們常說的,這種就叫激將法。想辦法激怒對方,讓對方忘記本來目標,衝動行事,露出破綻。

 

如果是性格寬厚者,則不容易衝動,就不容易被激怒。

 

汜水之戰

 

這是在楚漢相爭裡的有名故事,項羽在成皋和劉邦相峙不下,於是劉邦決定從後方斷掉項羽的補給,派盧綰、劉賈帶兩萬多兵力,協助建成侯彭越,一同襲擊楚軍的後方梁地,總計攻下了十多座的城池,讓楚軍的補給受到很大損害。

 

無奈之下,項羽決定親子率兵去攻打彭越,留下曹咎鎮守成皋。臨走前,項羽叮嚀"謹守成皋,則漢軍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復從將軍。"

 

在項羽離開後,曹咎奉命只守不出。這時劉邦在城邊專門立了一個高台,每天就在上面羞辱楚軍,就這樣罵了好幾天。罵到最後曹咎和楚軍都受不了了,這時曹咎已經忘記他的任務是鎮守不出,決定出戰教訓漢軍。

 

後來曹咎率軍出城,強渡汜水,就在渡到一半時,漢軍直接從旁中渡襲擊,楚軍就這樣大敗,成皋城失,曹咎知道自己犯了打錯,無顏面對項羽,自刎而死。

 

諸葛亮送司馬懿女裝

 

諸葛亮在知道自己命數將近,且蜀國國力不斷消耗,急需一戰打破平衡,獲得士氣。

 

於是在最後一次北伐跟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司馬懿維持一貫的免戰策略,諸葛亮不斷挑戰未果,送了女裝給司馬懿羞辱他。

 

可沒想到的是司馬懿有很強的"本謀意識",他知道諸葛亮氣數將盡,堅決不出戰,最後諸葛亮心力交瘁,病逝於五丈原,蜀國最後的北伐掙扎也畫下句點。

 

同樣是面對激將法,但如果你懂得你的目標是什麼,也就是懂得本謀、初心,就不容易受外在干擾,而做出錯誤判斷。那些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專注本職,恪守本份。

 

本謀和初心,是我們每天都需要叮嚀自己,時常檢視查核的。

 

 

詭道八:卑而驕之

 

「卑而驕之」

 

這句比較容易理解。故意展現謙卑,讓對方驕傲、輕視自己。只要人一驕傲就容易鬆懈,放下防備,這時就有機可趁。

 

這裡有兩個經典故事。

 

冒頓單于襲擊東胡

 

在秦朝末年,匈奴冒頓單于初立,東胡派使者說,你父親頭曼單于的千里馬很不錯,給我如何?

 

冒頓單于問群臣意見,群臣群起反對,說東胡無禮,先君的千里馬屬於國寶,怎麼能輕易給人?

 

冒頓單于卻說,與鄰為善,還差一匹馬嗎?送他!

 

再過一陣子,東胡使者又來,要求送單于的老婆閼氏,說你的老婆這麼多,送一個吧!

 

群臣大罵東胡無道,表示願發兵進攻!

 

冒頓單于又說,與鄰為善,還差一名女子嗎?送他!

 

再過一陣子,東胡使者又來,這次要求的是領地千里,說你們有這麼多土地用不到,送我吧!

 

冒頓再問群臣,此時因為前兩次冒頓單于都大方送東胡,這次群臣不知該表態同意還是不同意,有的說送,有的說不送!

 

這次冒頓卻大怒,土地是國本,怎麼可以輕易送人!來人阿!將說送的人全部斬首。接著直接發兵,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口氣滅了東胡,還向西攻打月氏,南關樓煩、白羊、河南等內蒙古河套地區,又向北襲擊了燕、代。直接收服了秦朝蒙恬奪走的匈奴土地。甚至後來還在白登圍擊了劉邦。之後漢朝和冒頓單于簽下議和之約。

 

匈奴歷史上,冒頓單于可說是有名的強大,強大如漢朝,也不敢輕易挑戰冒頓單于。

 

勾踐臥薪嘗膽

 

這故事大多數人都熟悉,勾踐為了知道吳王夫差的身體狀況,還願意嘗他的大便。在吳王每次出遊,還願意為他拉車,勾踐做各種卑微的行為只為了取得吳王的信任。正常這麼卑賤一定有詐,但吳王夫差因為驕傲自大,輕視了勾踐,最後被勾踐反撲,吳國滅亡,吳王夫差接受不了,自殺而亡。

 

其實示弱不可恥,不要為了爭一時之氣,因小失大,我們要懂得爭春秋,不爭一時

 

詭道九:佚而勞之

 

「佚而勞之」

 

這裡說的是以逸代勞,想辦法讓對方疲於奔命。

 

春秋時期吳國出兵楚國

 

吳國公子光向伍子胥問計,該如何對付楚國,伍子胥說:「把我們的軍隊分成三師,先用一師出擊,引誘對方全軍出擊,這時我們馬上撤退。等對方也撤退了,第二師馬上衝上去出擊,然後再撤退,就這樣不斷調動對方軍隊出擊,讓他疲於奔命後,我們再全軍出動,一舉拿下。」

 

公子光覺得有理,於是依計而行。不斷騷擾楚軍的統帥子重,讓楚軍一年就七次這樣的疲於奔命,軍隊兵士心理壓力都很大。最後吳軍一次總攻擊,將楚國都城郢攻陷。

 

到目前為止,你會發現兵法其實不難,但難在你要判斷對方的虛實,有可能對方不知道你在騙他,有可能對方知道你在騙他,有可能對方故意讓你以為你在騙他。

 

這時候該怎麼做呢?

 

1.你該有全局思維,掌控主導權,由你調動敵人,而不是敵人調動你。

 

就像之前提到的李牧防範匈奴,一守就是十年,等待對方鬆懈,一戰而定。還有商鞅變法,商鞅知道秦國國力需要恢復和提升,不應在此時對外挑戰,因此不斷避戰和備戰,等到準備好了,一次就戰勝了當時強國魏國。

 

2.對情勢無法下判斷,其實是對自己不了解,才無法下判斷。

 

懂得掌握自己的目標和進度,自然就知道此時該做什麼事才是對的,對自己能判斷,才能對敵人有正確判斷。判斷不了敵人,是因為對自己也判斷不了。

 

 

詭道十:親而離之

 

「親而離之」

 

李筌注:破其行約,間其君臣、而後改也。

 

這就是常聽到的「離間計」,歷史上許多戰役結果的改變,都因為這個。

 

坑殺四十萬秦軍的長平之戰

 

趙國的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帶兵有方,但因為打了幾次敗仗,判斷趙軍情勢後,決定堅守不出。

 

秦國明白若廉頗採取只守不攻,對秦國不利,於是派間諜在趙國放出流言,秦國真正怕的是趙括,廉頗好對付。

 

流言傳到趙王耳裡,原先趙王就對秦國來犯感到不安,加上廉頗打了幾次敗仗就選擇只守不出,讓趙王不耐,於是趙王不顧藺相和趙括母親的勸阻,將較年輕的趙括替換廉頗成為將軍。

 

趙括是誰?趙括就是「紙上談兵」這句成語的主角,從小受到父親趙奢影響,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沒任何實戰經驗。

 

年輕氣盛的趙括上任後,為了爭取戰績,馬上改變廉頗的策略,易守為攻,主動對秦軍發動攻擊。結果反而被秦軍包圍,雖然曾多次嘗試突圍,卻都不成功。就在被包圍第46天,趙括帶領突圍時被秦軍埋伏射殺,主將被殺,趙軍被迫投降。

 

但因為一次接受40萬大軍,秦軍會立刻面臨糧食不足的問題,以及隨時可能被反擊的風險,秦軍將領白起決定將40萬趙軍全數坑殺。

 

其實離間計會成功,都是因為產生了計較的心態。

 

這是人性的弱點。

 

當你計較利益功名、計較恩怨情仇,計較付出收穫,你越計較,就越害怕失去,一害怕失去,就會產生競爭心態。帶著更強的得失心,你的決策就會慢慢越偏離規道,最後由愛生恨,由恩生怨。當關係不再,此時就讓外人有機可趁。

 

城堡其實都是從內部最好攻破的,如果要不中離間計,就要靠培養更高的人格和胸懷。

 

 

詭道十一、十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曹操注:「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攻擊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出現在對方沒意料到的地方。這大概是最常聽到的一句關於兵法的話,甚至還引申出"出奇致勝"的觀念,出奇招來得勝。孫子後面也會提到"出奇致勝",但不是你想的出奇招的那種"出奇致勝"。

 

要保持緊張,不可鬆懈,《詩經》裡提到,"戰戰競競,如履薄冰"。還有儒家講的"戒慎恐懼",都是在提醒這個道理。

 

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的奧圖曼土耳其軍隊侵略阿拉伯地區,當時的土耳其軍隊雖然軍備落後,但訓練有素,具有影響力,英國希望將土耳其軍隊牽制在阿拉伯地區,但又擔心阿拉伯各部落散落的狀態,沒有能力抵抗。於是派了一位叫勞倫斯的年輕人幫助阿拉伯人。

 

阿拉伯當時戰力薄弱,甚至被英國指揮官形容是"一群連槍都沒有開過的烏合之眾"。勞倫斯當時有一場指揮最成功的戰役,突襲了一個港口城市亞喀巴,亞喀巴是歷史上的重要戰略要地,到現在還是約旦的重要港口。

 

亞喀巴的一側是沙漠無人區,另一側是大海。沙漠無人區太過危險,土耳其軍隊認為不可能有人從那邊進攻,反而認為阿拉伯軍隊在英國艦隊協助下,從海上攻擊更容易。

 

結果勞倫斯居然帶著阿拉伯軍隊直接徒步1000公里,大約環繞台灣兩圈的距離,直接穿越沙漠發動奇襲。這樣的奇襲讓土耳其軍隊完全沒有防備,區區幾百名的普通裝備阿拉伯士兵就這樣成功打敗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1200多名土耳其軍隊。

 

阿拉伯軍隊雖然裝備不行,但憑著紀律和熟悉地形,靈活的調動,掌握了主控權,獲得了勝利。

 

分享一個商業上的案例

 

假設你和對方在10樓的會議室談判後還沒有結果,這是你可以怎麼辦呢?

 

此時你可以安排一個同事,在對方搭電梯下去時,在9樓假裝講電話一起坐電梯,此時你就有可能聽到他們對於會談的結論。

 

為什麼?

 

因為當你緊繃了一段時間,進到電梯後,你以為離開戰場了,就可能放下戒心,和夥伴談論剛剛會談的狀況和結論,這種情況下,你們通常會說出真心話。

 

還是再說一次兵法簡單,難在判斷。

 

在不該鬆懈的地方鬆懈了,就可能導致失敗。

 

 

談完《孫子兵法》的十二詭道了,最後始計篇還有幾句話。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曹操注:「傳,猶泄也。」

《韓非子》說:「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詭道詭道,就是要讓人不知道。如果人讓知道你要怎麼騙他,你能騙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甚至可能全盤皆輸,在古代,可能還要面臨殺身之禍。

 

因此詭道除了不能讓敵人之道,甚至也不能知道讓自己人知道,越多人知道,就越容易洩漏,導致失敗。

 

冒頓單于篡位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保密到極致的案例。

 

冒頓單于就是前面提到,匈奴歷史上強盛有名的單于。

 

他為什麼能上任呢?就是因為他弒父謀反篡位。

 

冒頓原本就是太子,但他的父親頭曼單于愛上了其他閼氏,決定立小兒子上位。於是決定先將冒頓派到月氏當人質,在進攻月氏,希望藉月氏將冒頓殺掉。

 

結果冒頓居然偷了一匹馬逃了回來,他的父親因為他的勇敢,決定放他一條生路,但此時冒頓無意間知道他的父親原先打算殺掉他的計畫。冒頓也決定要將他的父親、弟弟和繼母都殺掉。

 

冒頓的篡位為什麼特別?因為他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自己一人就謀反成功的人。

 

冒頓先製作了一種鳴鏑,這是一種響箭。接著訓練部下形成一種條件反射。他要求,當他將響箭射到哪裡,所有人都必須將箭射向那裏,一有猶豫就斬。

 

就這樣反覆訓練,有一天他突然將響箭射向自己的愛馬,有人擔心是不是射錯了,結果立刻被斬首,大家才知道是真的。

 

又一次,他將響箭射向他最寵愛的閼氏,又有人猶豫了,那些猶豫的又被他斬首。

 

接著有一次,他將響箭射向父親頭曼單于的馬,這次所有人都沒猶豫了,直接萬箭齊發。他知道時機成熟了。

 

就在某次和父親出外打獵時,冒頓直接將響箭射向父親,此時所有人在沒有猶豫和知情的情況下,一起參與了謀反的大事。就這樣冒頓單于成功謀反,也成為匈奴史上最強盛的單于。之後漢朝決定和匈奴議和,以及使用和親政策,都是為了避開與冒頓單于的對戰。

 

 

孫子兵法始計篇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不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始計篇》就講到這裡,孫子在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戰爭不可輕易發動,

必須先計算五事七計,打得贏、打得起也該打,才能發動戰爭,

接著才考慮運用十二詭道,否則只是在賭小概率事件的發生。

 

下一篇,我們將進入《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篇。

如果你對今天的內容有問題或想更了解的,都歡迎在底下留言跟我交流哦!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系列傳送門: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一)為什麼你該懂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二)學孫子兵法前,你該知道的事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三)始計篇(上)始計的"計"不是算計(原文+翻譯+解讀)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四)始計篇(中)孫子十二詭道(原文+翻譯+解讀)

arrow
arrow

    老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