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之前就很想寫了,之前在學孫子兵法時,發現有三個跟以往很不一樣的認知
1.孫子兵法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
2.孫子兵法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
3.孫子兵法不是以少勝多之法,而是"以多勝少之法"
這讓我非常驚訝,因為正常我們聽到兵法的都是以為是要教如何打勝仗,如何運用智謀運籌帷幄,在一場又一場看似不可能打贏的硬仗中獲勝,結果原來孫子兵法對戰爭是很消極的,它告訴我們戰爭能不要打就不要打,不打仗才是最划算的,就算打得起,能不打也不要打。
之前聽華杉是這樣解釋「消極的智慧」,消極的本質是反直覺的主動策略,透過克制、隱忍和順應規律,實現更高效率的「勝」。它並非消極怠惰,而是選擇更智慧的路徑,避免無謂消耗。這種思想對現代社會的過度競爭、急於求成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我才知道消極有它很積極的意義,其核心思想源自中國傳統文化(如儒家、道家、兵家思想),強調透過「不爭」、「無為」「守拙」等看似被動的策略,實現更長遠的目標。
「消極」的智慧也可說是「不敗」的智慧,孫子兵法中以「不敗」為核心,不敗可以用幾個方面來說
一、不戰
二、無敵
三、壓倒性投入
一、無敵
《軍形篇》提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先讓自己變成不可戰勝的狀態,也可以說"無敵",無敵是一種生存哲學,無敵不是說跟別人的戰鬥都會勝利,而是不把別人當敵人,每個人都走自己的路,彼此都不是競爭者,唯一的競爭者就是自己,都是自己跟自己比。
競爭是一種幻覺,紅海市場或是藍海市場也都不是事實,而只是定義問題,假設有人說茶葉市場很競爭,但如果定義在聚焦一點,賣很高級的茶葉和賣很廉價的茶葉是經營同個客群嗎?很顯然不是,不同的定義,原本的紅海市場似乎又不一樣了。每個人、每個企業所能夠接觸和影響的人也不同,只要把自己做好,又何必管別人好或不好,就算別人好,也不一定跟自己一樣的好,就算跟自己的方式一樣好,也一定還有不一樣的地方,都是不同的個體。
有一個泡妞論,今天要成功和對方交往,只要對方答應就可以,就算把全部情敵都殺死,但對方不答應也沒辦法在一起,所以其實跟有幾個情敵沒有關係,只管你自己的志向,往那裡奔去就對了。
二、不戰
孫子在《計篇》一開始就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雖然是軍事家,但卻很強調不要打仗,因為打仗的成本實在太高,勞民傷財,甚至可能影響國家存亡。如果能不透過戰爭就能獲得想要的成果最好了。所以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該如何做到不戰呢?前面無敵是指要專注在發展自己,不要去刻意與他人競爭。不戰則是不要去發起戰爭,拿到現代來說,就是不要到處投入,不做死就不會死,很多人看到什麼都覺得好賺,就想學,就想投入,但都忘記每件有價值的事都需要足夠的投入才能看到成果,就像書不是買來沒看就能吸收,還是要打開來閱讀過,甚至要閱讀好幾次才能吸收。所以就像孫子說的,打仗成本實在太高,不要隨便亂打仗,要好好選擇戰場專心投入,不要到處開戰場。
不戰不單只是一昧的避開戰鬥,而是你要知道該在哪裡戰鬥,在最關鍵的地方,做到一戰而定,歷史上有名的漢武帝和拿破崙,就是百戰百勝,但還沒辦法達成目的,最後漢武帝寫了罪己詔向人民認罪,拿破崙慘遭滑鐵盧。
三、壓倒性投入
孫子雖然避戰,主張不戰,但孫子兵法中對於如何戰鬥也是有很多的描述。其中有一個很適合我們所有人效法的,那就是兵力原則,壓倒性的投入。孫子在《謀攻篇》寫到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子主張要用優勢壓倒性的兵力去打,也就是不打沒把握的仗,就像前面說的,「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要戰勝敵人要等到敵人變弱的時候,一舉攻之,一戰而定。而在對戰時,還要用十倍的兵力去輾壓敵人。歷史上並沒有孫子打過什麼知名的戰役,多半應該都是贏得輕輕鬆鬆,所以沒被計載在史書上。這拿到現代來說,就是我們面對自己要達成的目標要壓倒性的投入時間,專注在一個點上累積,自然可以容易獲得成果。
如何做到時間兵力的壓倒性投入?可以用「日日不斷、滴水穿石,鐵石心腸」,當自己不受外在的誘惑影響,需要投入的目標少了,並且用自己時間持續在上面投入,這時候成功根本不用積極去取得,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到手的。
我現在也是照著孫子兵法的方式在做,讓自己「不敗」專注在自己的成長上,不與他人比較,透過寫作鍛鍊自己的思考,產出對別人有價值的內容,公開發表讓同一份時間可以出售無數次,消極的智慧就是不敗,也就是先設定好底線,每天只要做達到底線,不退步,再來就等待時間的累積和發酵了,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啟發。一起找到可以累積的最小目標,持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