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的茶器,一直是許多喜歡個性化茶器的茶人必備選擇,但關於柴燒茶壺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聊一聊
什麼是柴燒?
柴燒,顧名思義,以柴燒造,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是在電力和瓦斯被大量利用前的一種古老的燒窯製陶模式。在燒制過程中木才會不斷分解形成灰燼,其中包含豐富的鉀、鈉、鈣等成份,它們在高溫下與器物泥料中含礦物質元素的結合會在坯體上產生自然落灰,經長時間的高溫,融合成色澤層次豐富的灰釉。此外,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天然留下的火痕,產生一種質樸古拙的美感。絕非現代的電窯、瓦斯窯所能取代,燒製過程所花的人力、物力、成本都要大得多,作品無法複製,柴燒樸實中帶著豐富的色彩,內斂中含有奔放的特色。
柴燒特點
落灰、火痕、金銀彩
落灰
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隨著熱氣流飄散,在1200度高溫中溶蝕,木灰與陶坯中的鐵形成釉,這就是成為迷人變化的"自然落灰釉"。
火痕
溫潤色澤,來自於柴火直接在坯體上留下的自然「火痕」,渾厚內斂的火痕質感,有著自然的流動感與變化萬千的色彩奧妙,這是其他電窯與瓦斯燒無法比擬的。
金銀彩
在超過1300度的高溫中,落灰熔成玻璃質,有一種金屬的光澤,不僅層次豐富,更飽含敦厚婉約的光芒,隨著時間流逝,這種柴燒而出的自然色澤,越發顯得高貴典雅。
柴窯成器的基本條件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環環相扣,是多次燒成實驗調整所獲得的心得,不是靠運氣。柴燒的垂煉中,土與火交融經過火痕引出紅榴、黑榴、胡麻、閃光銀等顏色,甚至一件作品呈現七彩色澤,在溫和的火侯配合之下,表面亦能呈現斑駁點狀的特殊效果。灰釉與火痕的偶然性,也使得作品在未出窯前很難預期它燒窯的成果。
土
柴燒可用的泥土(陶土或瓷土、紫砂)很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泥土(陶土或瓷土、紫砂)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總類等;追求的是讓土地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柴
一般木柴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濕),以利燃燒,其種類有松、樟、龍眼、荔枝、蓮霧及廢棄木柴等。全世界的柴燒工作者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決不為燒窯而砍樹!
窯
僅以燃燒木材提升熱能,一般燒窯需3-5天,期間須不眠不休投資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總額、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修量等細微因素,正不斷地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
灰
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則使陶坯中的體臭成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其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柴燒的作品會因下列各種因素而有不同的燒成效果:
1.土的不同
2.窯的種類
3.在窯內擺放位置的不同
4.燒成時間和氧化、還原的氣氛
5.木柴種類不同、投柴量的多寡
6.高溫時(1200度C以上)、持續時間的長短
7.窯體本身保溫效果,是否投鹽或木炭‧‧‧‧‧‧等作效果
8.其他種之因素。如氣候、木柴是否乾燥、室內溫度‧‧‧‧‧‧等
其實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制瓷標準中─陶瓷都是以潔淨整齊為佳的。帶著落灰的、形狀不規則的陶瓷就是殘次品,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
對柴燒的追捧,還得從我們的鄰國日本說起。現代柴燒並不僅僅像字面上看到的只是「用柴燒制」這麼簡單。這個概念源於日本的仛寂美學,燒成的器具多用於茶酒具或是室內陳設。因為柴燒出的作品往往平和、自然,可以很好地烘托出寧靜平和地雅緻氛圍,同時色彩通常也很低調耐看,不會搶去主體物的風頭,所以已經在日式生活中流行了很長的時間。
柴燒的魅力
柴燒沒有公式可循,僅有傳承經驗與個人嘗試,故不可能找出同樣的物品,然影響柴燒的因素太多,而且如此多變,出窯前誰也無法斷論作品的美好,柴燒就是那不確定的土火灰關係中展現,在那種既興奮又期待的等待心情下,呈現出乎意外的驚喜或失落,加上柴火直接在胎體上留下的「火痕」變化多端,且灰燼落在作品上產生「自然落灰釉」,在受火面與背火面所產生的陰陽變化,絕非其他窯種所能取代。
以上就是關於柴燒的基本介紹
如果有任何收穫或問題,都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