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隨著實施較強烈的抗疫措施後,似乎慢慢有被控制下來的跡象。但許多人更擔心新冠肺炎有無症狀感染者的情形,深怕這些無症狀感染者會導致疫情的持續或再次爆發。
這篇文章就來深度跟你解析,無症狀感染者的類型及應對方式。
*新冠肺炎(COVID-19,也有人稱武漢肺炎,本篇統一簡稱新冠肺炎)
重申一下,本篇文章不是新聞,不會追蹤每天病例狀況及關於疫情的八卦猜測,而是面對新冠肺炎的你該理解的資訊和判斷。
延伸閱讀:
1.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懶人包&完整大補帖,快速理解的9個知識點
2.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最新發展趨勢及解決方法分析
3.如何看待新冠肺炎黑天鵝下的投資市場
許多人對無症狀感染者主要是兩部分疑慮
1.到底有多少無症狀感染者?而他們又有多強的傳染力?
2.這種狀況下疫情該如何控制?
首先先說新冠肺炎的檢測準確性
新冠肺炎目前世界標準是透過核酸檢測來確認是否受到新冠病毒感染,醫生會對上呼吸道取樣,只有有新冠病毒的基因片段,就可100%說明有新冠肺炎感染,核酸檢測的準確性非常高。
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被稱為"偽陰性"的案例?
其實是因為核酸檢測有明顯的敏感度問題。也就是說,只要檢測的取樣動作不夠標準,根據研究,甚至有高達50%的不準確性。但只要這個人核酸檢測呈陽性,就一定是新冠肺炎的患者,這是從有做檢測的角度來看。
從這個結果來看,我們要知道,坊間有聲音要求
對全國做大範圍的普篩是有非常大的困難,原因如下
1.依照台灣的篩檢量能,就算做到韓國、甚至美國中國能夠一次篩檢幾萬或幾十萬的量能,可能也要幾個月或幾年才能篩檢完全國人民。
2.全國普篩的社會成本太高,還會造成醫護人員大量的工作量,和可能造成人群聚集,導致病毒傳播。
3.核酸檢測的敏感性問題,會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沒被檢出,效果不佳。
所以問題來了!我們只能將有症狀和較可能的人員有限度的做篩檢,那那些無症狀感染者呢?
這時就要說明
無症狀感染者其實分為三個類型
1.發病前無症狀(發病前)
指在潛伏期內的,天數可能從3-5天到數周不等。
2.全程無症狀(發病中)
從感染到有抗體都沒有症狀,或只有很輕微容易被忽略的症狀。例如:咳嗽
3.發病後無症狀(發病後)
有發現典型症狀,後來又沒有症狀,但沒症狀檢測卻還是陽性,或是變陰性後又變陽性(復陽)
上面這三種在定義上都可算無症狀感染者。
那無症狀感染者到底有多少比例呢?
這個比例很難說
一方面上述三種類型的無症狀感染者的發現都不容易,就算檢測量最高的美國、中國、韓國也只會對出現症狀和有密切接觸的人做檢測。
二方面各國的數據有很大落差。目前中國有1500名的無症狀感染者,約佔2%,台灣目前21例,約佔5.5%,但實際的數量應該遠高於此。因為從日本針對從中國撤離的民眾做篩檢,9名確診者就有4名無症狀(44.4%)。鑽石公主號上,有634名檢測陽性的,就有328位無症狀(51.7%),還有義大利針對一整個村莊約3000人篩檢,就有50-75%的感染者無症狀。
根據目前學術研究推測,大約有將近59%的無症狀感染者。也就是說,發現一名確診者,周遭應該有一位或更多的無症狀感染者。既然無法發現所有無症狀感染者,該怎麼應對?
如何處理不同的無症狀感染者?
剛剛那三種無症狀感染者裡,最容易處理的是第三種,第一種也比較能透過系統性的方法找出來,最麻煩是第二種。
1.第三種發病後無症狀的人
第三種基本上因有症狀過都會住院,只要將出院的標準嚴格化就能處理,從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就能出院,可能提升到三次,或是在中國還有加上連糞便檢測也要陰性才行,這樣就不容易有出院後復陽狀況。再加上出院後還要隔離14天,而後定期追縱即可。
2.第一種發病前無症狀的人
只要國家公衛系統警覺性高,加上疫調完全,做到快速識別以及密切的接觸者管理即可。其實這種發病前就有感染力並不是只有新冠肺炎才有,像愛滋病、流感、B肝等等也都是。要做到的減低傳染機率。最好能將傳播數R就是減少從3-4降到1以下。因此減少人群的聚集,出外要戴口罩,甚至關閉一些密閉場所的營業,都能有效達到效果。
3.第二種發病中無症狀的人
這是最麻煩的一種,而且比例應該不低,以鑽石公主號上的案例,日本科學家推測至少有20%以上。而且因為處於發病中,病毒量不低,是不可忽視的感染源。加上無症狀的隱匿性,很難透過隔離等方式阻止他們傳播病毒。
那對於這類型的無症狀感染者,我們該怎麼辦?
其實也不用太過擔心。
因為在被這類傳染者傳染後會有兩種情形,有症狀和無症狀。
1.有症狀的
代表病毒量更高,找出密切接觸者隔離檢測即可將原本的無症狀感染者找出來。
2.無症狀的
意味病毒量較低,根據研究,有症狀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有6.3%被感染,其中大部分都是有症狀的。而無症狀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中只有4.1%的人被感染,而且其中一半也是無症狀感染者。代表病毒的傳染力在傳播中過程中也會越來越弱,最後和人形成危害較小的寄生關係。
因此可以得到四個結論
1.無症狀感染者有三種類型:分別是發病前無症狀、全程無症狀、發病後無症狀。
2.根據最新研究,所有定義的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有50%。
3.其中提高出院標準、持續診療和隔離、維持抗疫措施能有效的控制疫情。
4.全程無症狀雖然比例不低,但不需恐慌,只要維持適當防疫措施,這類人不會導致疫情爆發。
總結以上,疫情尚未受控,大家仍需努力!配合政府規定,減少出門的次數,避開人多的場合,出門帶上口罩,生活還是要過,不必過度恐慌。至於對未來疫情的管控,在疫苗研究出來,能大規模應用之前,抗疫措施可能也不會停止,現在只能透過檢測、隔離和支持性的治療來抑制病情爆發,這波抗疫是需要長期堅持而且艱鉅的挑戰。
希望以上的資訊和想法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其他想法都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分享哦!
參考資料:
1.得到app‧王立銘的《巡山報告》第十四期
2.https://www.ijidonline.com/article/S1201-9712(20)30139-9/pdf
3.https://www.eurosurveillance.org/content/10.2807/1560-7917.ES.2020.25.10.2000180
4.https://www.bmj.com/content/368/bmj.m1165
5.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3.20030593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