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由來#普洱茶等級#普洱茶生茶熟茶#普洱茶特色#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茶區#普洱茶茶山#古六大茶山#新八大茶山#十四大茶山#普洱茶製作#普洱茶產地#普洱茶泡法#普洱茶煮法#布朗山#曼松王子山#無量山#普洱茶定義#古樹茶選擇#普洱茶咖啡因.jpg

 

喜歡泡茶也已經十幾個年頭,不過直到這一兩年認真學茶才知道茶原來這麼多種,而且普洱茶是這麼迷人,今天特別幫你整理了普洱茶最有名的14大茶山,讓你在喝茶時還能比對了解。

 

中國雲南省的西雙版納產區是個"富得流油"的茶區,不僅有古六大茶山;結果現在,"新八大茶山"全在它境內。古六大茶山包括莽枝,倚邦,蠻磚,攸樂,曼撒,革登。繼古六大茶山之後,後起之秀西雙版納產區,勐海茶區的新八大茶山再度崛起。新八大茶區,包括即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賀開、布朗山、景洪勐宋、巴達這八大茶山,值得非常詳細的解說,其中的門門道道也是特別多。

 

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保山市等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這四大茶區位於雲南省西部和南部邊陲,分佈在瀾滄江兩岸,與緬甸、老撾等國家接壤。
普洱,其實正是一種特定地理區域才有的茶。據2008年最新頒布的國家標準《地理標誌產品普洱茶》(GB/T22111—2008),普洱茶定義為: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並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

 

這意味著要想稱為普洱茶,除按普洱茶特定加工工藝製成外,還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原料和加工都必須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普洱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保山市等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這四大茶區位於雲南省西部和南部邊陲,分佈在瀾滄江兩岸,與緬甸、老撾等國家接壤。

 

正是在這片少數民族聚居的神秘區域,被論證為茶的發源地。可以說,目前全世界被稱為"茶"的飲品,都是由雲南傳出去的。而明清兩代,正是普洱茶形成並走向輝煌的時代,大規模、有組織的種植栽培型茶樹,也正是在這兩朝完成的歷史壯舉。如今,在瀾滄江流域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經歷了歷史滄桑和自然災害的古茶園依然鬱鬱蔥蔥,或成片分佈,或單株散生。整個雲南還存有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面積27萬畝以上。

 

西雙版納茶區綜述


西雙版納,意為"十二個千畝"(十二,傣語讀為"西雙","版納",意為"千畝",即一個徵收賦役的行政單位)。整個西雙版納現有古茶園8.2萬畝,分佈於兩縣一市的19個鄉鎮100多個村寨之中。西雙版納茶區是普洱生產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的區域之一。轄2縣1市,即勐海縣、勐臘縣、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廠”就誕生於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時的“六大茶山”主要分佈於勐臘縣(只有其中的攸樂茶山位於景洪市)。西雙版納古茶山分佈(瀾滄江以東6座,以西8座)


上述的14大古茶山,位於瀾滄江以西的勐海縣佔7個,以東的勐臘縣佔5個,景洪市有一個在江西,一個在江東。古茶樹樹齡從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數在200-500年之間。

 

#普洱茶由來#普洱茶等級#普洱茶生茶熟茶#普洱茶特色#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茶區#普洱茶茶山#古六大茶山#新八大茶山#十四大茶山#普洱茶製作#普洱茶產地#普洱茶泡法#普洱茶煮法#布朗山#曼松王子山#無量山#普洱茶定義#古樹茶選擇#普洱茶咖啡因1.jpg


古六大茶山


面積兩千多平方公里,分別為:易武(慢撒)倚邦蠻磚革登莽枝攸樂


西雙版納境內的古六大茶山是清代普洱茶的重要產區,也是當時內地了解普洱茶的窗口。關於六大茶山的具體所指,史籍記載略有出入,綜合來說有易武(漫撒)、倚邦、蠻磚、革登、莽枝、攸樂。面積約兩千多平方公里,分佈於西雙版納的東部,瀾滄江東岸。


茶山名:易武(慢撒)

 

釋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等。易武勐臘縣城北方,距勐臘110公里。年平均氣溫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歸易武茶區。

古樹產地:易武、慢潵、麻黑、落水洞、刮風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樹等。

茶山歷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種植茶樹,明末清初之後,隨著六大茶山聲名鵲起,大量外地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早期慢撒地區茶葉生產貿易量很大,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轉至易武。清末時一些普洱茶歷史上著名的茶莊開始出現,如鴻慶號、同慶號、同興號、安樂號、乾利貞號等等。

古樹現狀: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產量最大。清朝後期以來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目前易武茶區保留有少量沒有矮化的分散古樹和大量矮化的古樹茶園。這些茶園自然環境相對較好,保證了茶的山場氣韻。不過因為易武茶成名早,古樹存在過度採摘和養護不當的情況,近年來茶質有所下降。加之市場上仿冒品較多,需仔細甄別。

茶質特色:易武茶湯水柔和順滑,口感清甜,苦澀感較弱,回甘較好。有“茶中皇后”的稱號。

 

茶山名:倚邦

 

釋名:"有茶樹、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最北部,今屬像明鄉管轄,涵蓋19個自然村,面積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較大,從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佈。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樹產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樹等。

茶山歷史:倚邦茶區歷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樹。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為貢茶,令倚邦茶聲名遠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樹現狀:倚邦茶區的獨特之處在於大葉種和小葉種茶樹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樹等地還保留有小規模的古茶園,其中不乏中小葉種古樹。名聲較大的曼松茶區,因為歷經破壞,古樹存量很小。這也是曼松古樹一茶難求的原因。在零售市場出現的可能性為零。

茶質特色:倚邦古樹茶因為有中小葉種原因,苦味很淡,澀比苦略顯,回甘較快,香氣獨特,微有蜜韻。其中曼松茶苦澀不顯,湯質甜滑飽滿,杯底留香幽長。

 

茶山名:蠻專,亦稱"曼莊"

 

釋名:"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臘縣像明鄉南部,東部與易武茶區接壤,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樹產地:曼莊、曼林、曼遷、八總寨等

茶山歷史:曼專種茶歷史悠久,清代時已有盛名,《本草拾遺》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歷史上茶園多但茶號少,清末民初時多賣給易武茶號加工,“易武七子餅一半是蠻磚茶”。

古樹現狀:綜合來說,蠻專茶區是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中古樹資源保存最好的茶區。不僅老樹保留較多,生態環境保存的也較好,基本沒有經過矮化。但是近年來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勢頭,比如為了增加產量,砍伐茶園的大樹以增加光照,這會對茶質產生不好的影響。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厚滑,山野氣韻較強,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澀較輕,喉韻深沉。

 

茶山名:革登

 

釋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像明鄉安樂村,莽枝與倚邦茶區之間。海拔1300米左右。

古樹產地:值蚌、新發

茶區歷史: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普洱府志》記載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壞較為嚴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樹現狀:古茶園歷經破壞,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來被清理出來,大小葉種混生。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苦澀較弱,回甘較好,湯質順滑。

 

茶山名:莽枝

 

釋名:(諸葛亮)埋銅(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與革登同屬勐臘縣像明鄉安樂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樹產地: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口奪等。

茶區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種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清雍正時期因為牛滾塘事件與土司發生矛盾,引發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成立普洱府,從而帶來六大茶山以至於整個普洱茶的繁榮時期。

古樹現狀:莽枝古茶山歷經破壞,存留已經不多,而且存在為了增加光照來增加產量,破壞古茶林中大樹的情況。古樹茶品質有明顯下降。

茶質特色:與革登茶類似,茶氣稍遜。苦澀較弱,回甘較快,杯底香較好。

 

茶山名:攸樂

 

釋名:基諾族的世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諾鄉,基諾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現存最大的古樹茶區,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氣溫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龍帕、司土老寨、麼卓、巴飄等

茶山歷史:傳說基諾人是諸葛亮軍隊的後裔,基諾山種茶的歷史非常久遠。清代攸樂山產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興”茶磚就是用攸樂茶製作的。

古樹現狀:古茶園多分佈於1200米至1500米之間,面積約3000畝,幾百年的古樹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來存在過度採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澀略重,回甘較好,山韻明顯,水質略薄。

 

#普洱茶由來#普洱茶等級#普洱茶生茶熟茶#普洱茶特色#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茶區#普洱茶茶山#古六大茶山#新八大茶山#十四大茶山#普洱茶製作#普洱茶產地#普洱茶泡法#普洱茶煮法#布朗山#曼松王子山#無量山#普洱茶定義#古樹茶選擇#普洱茶咖啡因2.jpg

 

新八大茶山


後起的八大茶山,位於瀾滄江以西,從北往南,分別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賀開布朗山景洪勐宋巴達在西部。

 

茶山名:曼糯

 

茶山地理:勐海縣最北端,屬勐往鄉勐往村,同普洱的瀾滄和思茅區交界。這裡是瀾滄江出普洱市、進入西雙版納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樹產地:主要有三個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歷史:這裡曾是勐海通往瀾滄的古道,歷史上曾經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後來勐海通往瀾滄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區逐漸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樹資源。

古樹現狀: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經過較大破壞,很多古樹被砍掉種糧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畝左右。茶山環境歷經破壞,植被比較單一。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清晰,苦澀明顯,回甘較慢,香氣較濃郁。

 

茶山名:勐宋(勐海)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勐海縣勐宋鄉,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其中那卡茶區海拔1600米,保塘茶區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大安、南本、保塘新砦、保塘舊寨,壩檬、大曼呂、那卡(臘卡)

茶山歷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區之一,那卡也是西雙版納最負盛名的產區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漢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大曼呂等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園,成為勐海茶廠的重要原料來源。

古樹現狀:勐宋地區的古茶園目前還有3000畝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為出名,保塘茶區保護的最為完好。那卡古茶園種植密度較大,其中有一定小葉種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畝。保塘古茶區與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佈密度較低,散佈在森林裡。還保留了一定量較粗大的老樹。

茶質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樹茶普遍茶香純正,苦澀明顯,山野氣韻強,回甘較慢。

 

茶山名:南糯山

 

釋名:(產)筍醬(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格朗和鄉,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縣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氣溫16-18度。

古樹產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歷史:南糯山種茶歷史悠久,享有盛名,傳說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曾在此種茶,雖係傳說,但古濮人種茶的歷史則十分久遠,後來哈尼人遷入南糯山開始種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樹王即是歷史的證明。在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都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民國時期這裡是雲南機器製茶的發祥地。八十年代大規模開發茶園時對古樹有一定的破壞。

古樹現狀:目前南糯山古茶園約12000畝,是西雙版納地區最為著名和麵積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園分佈在9個自然村,由於分佈較廣,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區別以半坡老寨的茶最為出名。由於代經歷史變遷,南糯山古樹,矮化老樹,台地茶並存,古樹茶品質有所下滑。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回甘較快,山野氣韻較顯。傳統上南糯山茶香氣較飽滿,苦澀明顯,近年來苦澀較弱,香氣較不顯。

 

茶山名:帕沙

 

釋名:"一座山,一條河"

茶山地理:勐海縣格朗和鄉西南帕沙村,處於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樹產地:帕沙新砦、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幹、老端等。

茶山歷史:帕沙村唐宋時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種茶,目前仍保留相當數量古樹。

古樹現狀: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園有2900畝左右,每個寨子都有一定數量的古樹資源。幾百年樹齡的古樹存量很多,大樹成片,基本未經矮化,保護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樹茶較為出名。

茶質特色:帕沙古樹苦澀明顯,但可以化開,清甜亦顯,生津明顯,山野韻足。


茶山名:賀開(賀開古樹群)

 

釋名:"最先看到太陽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勐混鎮賀開村,北連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區,東鄰拉達勐水庫,西面腑望勐混壩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樹產地:曼弄新砦、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邁、曼蚌、曼囡等

茶山歷史:賀開拉祜屬古羌人餘脈,很早就在賀開一代種茶。當地人以諸葛亮為茶祖,每年有儀式祭拜。當地還流傳這古茶樹的傳說。近代賀開也是西雙版納較為著名的茶區之一。

古樹現狀:賀開現有連片古茶園9000畝以上,分佈於賀開、曼蚌2個村委會7個寨。賀開古茶園在西雙版納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具有一定觀賞價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間有十幾株樹齡近千年的大茶樹。古茶園自然環境保護較為良好。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略有苦澀,苦澀化甘較快,山韻明顯。

 

茶山名:布朗山

 

釋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南與緬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對海拔較低,約1200米。

古樹產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歷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後裔,濮人在雲南種茶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目前在老曼娥寨還保留有較大規模的古茶園。老班章古樹在本世紀早期開始逐漸為人所知,從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顯特點,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稱譽,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場價格的重要參考點。

古樹現狀: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園兩千多畝,以老班章樹齡較老,自然環境保護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當數量的古樹。老曼娥寨的古茶園面積更大,有三千畝以上。總體來說,當地人為維護老班章聲譽,茶園生態保護和管理不錯,但和大多數名山一樣,存在過度採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壯,滋味濃烈,苦澀明顯,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氣明顯。老曼娥茶與老班章類似,苦澀度更重,化開時間更慢。

 

茶山名:勐宋(景洪)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位於景洪市大勐龍鎮勐宋村,位於景洪市最南端,也是雲南緯度最低的古茶區,海拔1500-1800米。降雨適中。

古樹產地:勐宋大寨、苗鋤山、曼遷老寨、曼家坡坎、曼窩科、曼加干邊、曼加角、曼賣窯等

茶山歷史:勐宋村的村民小組大部分是愛尼人(哈尼支系),曼傘村老寨是布朗族,種茶都有久遠歷史。曼遷老寨附近的古茶園中,存有樹齡十分古老的古茶樹。清朝時這裡的茶曾上供土司。

古樹現狀:作為中國最南部的古茶山,因為其地理位置偏僻,勐宋茶區自然環境保存較好,目前仍有五千畝古茶園,長勢良好。勐宋茶分為甜茶和苦茶,甜茶苦澀淡而苦茶味極苦,長久不化,本來不被村民用於出售,現在已成為版納古樹中之名品。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香氣飽滿,湯質厚重,杯底香強,甜茶苦澀較短,回甘較快;苦茶苦澀明顯,回甘較弱。

 

茶山名:巴達

 

釋名:"仙人腳印"

茶山地理:勐海縣西部,原屬巴達鄉,今屬西定鄉,西隔南覽河與緬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樹產地:曼邁、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歷史:巴達茶的出名主要是因為1962年發現的巴達野生大茶樹,為雲南成為世界茶發源地做出了貢獻,勐海茶廠在巴達地區也有規模龐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實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達的栽培古樹茶資源也很優秀,是當地的布朗族先民種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過1400年曆史。

古樹現狀:巴達章朗、曼邁等地的古樹茶園自然環境保存較好,茶園與森林共生,古茶樹自然生長,大多沒有矮化,有少量小葉種。古茶園共有兩千畝以上。

茶質特色:山韻飽滿,香氣純正,苦澀明顯,湯中有甜,回甘快而明顯。

 

西雙版納茶區總結

 

初步了解了十四茶山的情況,我們可以對西雙版納茶區做以概括。西雙版納茶區的茶茶質厚重,湯質較飽滿,除了部分小葉種外,苦澀明顯;古樹茶氣明顯,山韻突出。這是和瀾滄江下游的氣候和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的,西雙版納茶區在普洱茶區中溫度較低,光照較強,這導致茶中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含量較高,苦澀感較明顯,班章、曼娥的霸氣,小勐宋苦茶的苦澀都和這有直接關係。


西雙版納茶區古樹的樹齡以100-500年之間為多,對普洱茶來說正是產量適宜的時候,但有些山頭因成名較早,過度採摘的情況比較明顯,這直接導致了茶質的下降。同時也因為歷史上知名,西雙版納茶區古茶園遭到人為破壞的情況也比較多,這包括對古樹直接破壞和破壞自然環境對古樹間接的影響。但在一些較為偏遠地區還是存留了一定量生態環境較好的茶園,這是難能可貴的。至於有些山頭因為利潤驅使和無知,使用除草劑和葉面肥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些個別現象嚴重影響了古樹普洱的聲譽,不過近些年隨著下游市場對古樹原生態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面貌應該會逐漸好轉。

 

額外小知識:普洱市


普洱市是因普洱茶而更名的城市(原名思茅)。事實上,作為雲南第一大市的普洱,無論從歷史,還是現有的普洱古樹資源來看,都和普洱茶有著不解之緣。普洱市境內古樹茶麵積達83187公頃,約合124萬畝。其中野生茶樹居群78633公頃,是普洱茶產區中最大的;古茶山12123公頃(2006年普查數據)。


從景谷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茶樹遠祖),到鎮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樹王,再到邦葳的過渡型茶樹王,還有樹高最高(27米)的孟連勐馬鎮臘福野茶。普洱市擁有最為多樣的珍稀普洱古樹資源。從最大的無量山野生茶樹居群(16534公頃,分佈於景東縣錦屏鎮至鎮遠縣勐大鎮),到最大的栽培古茶山景谷文山古茶山(1112公頃),再到景邁山的千年萬畝古茶園。普洱市也擁有極為豐富的野生茶居群和古茶園資源。


普洱市是雲南最大的市,佔地面積45385平方公里,轄九縣一區。我們將按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分為三個大的地區來分別敘述:分別是位於東南的墨江、寧洱、思茅(區)、江城片區;位於中北部的景東、鎮沅、景谷片區;和西南部的瀾滄、孟連、西盟片區。普洱市的古茶山資源極為豐富,在產區介紹上多以大函小的方式,如果你聽說的茶山沒有在大的分類中出現,那應該會在大茶山的產地一欄中找到踪影。另外這裡所說的古茶樹標註的下限為樹齡100年,有些產地沒有被收錄,可能是由於樹齡的緣故。

 

以上就是幫你整理的普洱茶最有名的十四大茶山及他們的特色

有任何問題都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官 的頭像
    老官

    官官的日更成長思考

    老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