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始計篇#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推薦#學習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心得#孫子兵法智慧#孫子兵法英文#孫子兵法解讀#孫子兵法簡易#孫子兵法翻譯#孫子兵法解析#孫子兵法作者#孫子兵法意思#孫子兵法白話#孫子兵法全文#孫子兵法商業#孫子兵法始計篇#孫子兵法應用.jpg

 

《孫子兵法》第一篇是始計篇,書第一篇都會放上最重要,能貫穿全書的觀念,《孫子兵法》也不例外。

 

但可惜的是,許多人從《孫子兵法》開頭第一個"計"就搞錯了,以至於學習《孫子兵法》整個走偏。

 

本篇文章就要特別帶你搞懂《孫子兵法》貫穿全書的關鍵:始計篇

 

*如果想看始計篇原文,請直接拉到最底下或按此處

*此為系列文章,傳送門請拉到文章最下方或按此處

 

本篇文章目錄(可點選目錄快速跳轉)

 

一、始計篇核心思想

二、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會用計?

三、五事

四、七計

五、始計篇原文

 

不要輕易開戰

 

要理解《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我們要先知道,始計篇在是要"計"什麼?

 

其實始計,不是開始算"計"的計,而是開始"計"算的計,這個"計"字搞錯,孫子兵法的理解就全錯了。

 

孫子告訴我們,一開始不要就想算計,而是要先計算敵我雙方的實力。因為孫子一開篇就先講了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對國家是大事,不能貿然開戰,必須先經過計算,確認能打、該打、也打得起才打,否則不該打。

 

一開始就能體會出孫子的思想層次之高,因為孫子身為一名武將,工作就是帶兵打仗,但他卻告訴你不要打仗,並不是他不敢打,而是要用最小的成本達到目的。

 

從這些有名的句子,「上兵伐謀」、「勝者,先勝而後求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等,都能體會孫子的深意。

 

善於達到目的的高手,都是勝於無形,在旁人沒發現的時候,已經讓情勢轉為對自己有利,達到目的,勝之無赫赫之功。先勝於廟堂,而不是奪勝於戰場。追求兵不血刃、未戰先勝,不戰而勝。

 

(延伸閱讀: 孫子兵法教你看穿本質的人生哲學-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 )

 

因此《孫子兵法》講的是實力決勝,而不是巧計得勝;是講基本面而非操作面。

所以在第一篇文章時提到,《孫子兵法》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

 

(延伸閱讀: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一)為什麼你該懂孫子兵法? )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會用計?

 

如果問到誰最會用計?多數人會閃過諸葛亮(孔明)這個答案。

 

但在《孫子兵法》的標準裡,諸葛亮的計是不及格的,反而司馬懿才是符合用計的人

 

為什麼?

 

因為三國時期,魏蜀吳,蜀國國力最弱,不到100萬人口,10萬不到的兵力,魏國最強500多萬人口,60萬兵力,吳國居中,200多萬人口,20萬兵力。

 

結果許多戰爭都是由諸葛亮發起的,而且許多次都被司馬懿以逸待勞。

 

諸葛亮兵力較少以外,還長途遠征,以10萬兵力翻閱群山峻嶺去打60萬兵力的魏國,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不斷消耗蜀國國力。司馬懿深知魏國佔優勢,算準蜀國的糧草何時耗盡,時常以逸待勞,不跟諸葛亮正面衝突,就算諸葛亮送女裝激將法,還是不為所動。

 

最後諸葛亮就積勞成疾,抑鬱而終,病逝五丈原。

 

所以說"計"算實力基本面的差異,知道該打不該打,這比用什麼奇謀巧"計"更重要。

 

但為什麼都是諸葛亮的故事流傳最多,甚至還被神化?

 

因為諸葛亮到處征戰,有勝有敗,更有故事性,更容易讓人傳頌。而善戰者,其實無智名,無勇功。

 

五事七計

 

而應該怎麼判斷是否該開戰呢?

 

孫子提供了五事七計的評估方式,也可說是古代的SWOT分析,先計算雙方實力對比,知勝,而後求戰。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五事

 

五事指的是道、天、地、將、法

這五點雖然孫子應用在戰爭上,但其實可應用在所有現代的競爭上,不會有違和。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不詭也。」

 

 

是比較雙方的政治環境,向心力是否足夠,是否支持這項競爭,要注意這裡的"道"不是指正道(正當性),而是上下是否一心。當從上級到下級,前線到後勤都互相支持,整體可發揮1+1>2的力量。

 

例如:日本在軍國主義時期到處侵華,這當然不是一個正道,但在日本國內看來,這卻是一件他們應該要做的事。所以雖然不是正道,但軍民一心,每個人都願意跟國家同生同死,這時候的日本,沒人看小看他們,甚至後來還出現了著名的神風特攻隊。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是指天時,也可說是時機。就算軍民一心,但時機不對,還是不適合動作。

這裡的"天"其實還有三種層次,三種都符合最佳。

 

1.天下大勢

天下大勢說是天時其實也是人和,人和是自己人的和,而天時是天下人的和,因此到底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很難說。

 

2.天候

這屬於不易改變的大環境天候狀況,只能順應,就像四季,每個地方的天候條件。

 

古人云: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結果赤壁之戰,曹操硬是在寒冬,帶北方士兵遠征,結果水土不服,馬也沒草吃,士兵也受風寒之苦,策略錯誤導致大敗而回。

 

3.天氣

天氣易變,也帶點運氣成分,像孔明借東風就是這種。但其實還有另外一種用意,天氣常被拿來宣傳,將做的事合理化,說給別人聽的,例如:下大雨,老天都為我哭泣。

 

也就是說,天氣對事情是好是壞,隨便人講的,主要是宣傳效果。

 

周武王伐紂時,在汜水共頭山布陣,結果當天狂風暴雨,閃電交加,連軍旗戰鼓都被吹斷損毀。許多士兵擔心是因為伐紂王是逆天,才有這些天氣狀況。姜太公卻說:「夫用兵者,順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智者不法,愚者拘之。今好賢任能,舉事而得時,此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待禱詞而服從。」於是繼續下令全軍前進。

 

所以孫子講的天時,更多是人和,周遭環境的人是否有助於成事。而天氣則主要為戰爭宣傳的一環,對觀星、占卜等不需過度解讀。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除了大家想到的地利之便,也就是地形影響以外,孫子認為知道地形是為了行軍。(地形在《孫子兵法》有九地篇特別講解)

 

置之死地則兵士必戰,置之生地則容易逃散。

 

開戰時,其實勝負早已定了。勝負是在開戰前的準備決定的,關鍵在如何行軍,知道哪裡的地形適合展開兵力,哪些地形可以降低對方的兵力威脅,這是比開戰時更重要的部分。掌握地利,也就善於行軍,在正確的時間、地點,讓正確的兵力出現,到哪都能形成有利的優勢,開火那一刻只是翻牌確定結果而已。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就是比較雙方將帥能力,孫子有個標準,智、信、仁、勇、嚴。

 

十一家中的王皙和杜牧對這五點有很準確的註解

 

王皙:「智者,先見而不惑,能謀慮,通權變也;信者,號令一也;仁者,專撫惻隱,得人心也;勇者,循義不懼,能果毅也;嚴者,以威嚴肅眾心也。五者相須,缺一不可。

 

智者

 

能識權變、識變動,不逞匹夫之勇,不打不必要的戰。

 

信者

 

杜牧說「使人不惑於刑賞也。」,就像商鞅變法的朽木立信,當下對上的話能信服當真時,則民心民力可用。不信則民心民力不可用。

 

信也有賞罰分明之信,西點軍校就有一條對領導力的要求,心裡裝著對方的利益,並有能力讓對方清楚這一點。

 

仁者

 

杜牧說「愛人憫物,知勤勞也。」愛人以外,還要憫物,不做危害大眾的事,亂丟垃圾就是一種不仁的表現。仁還要勤勞共苦,且愛民如子。

 

吳起有段著名故事:一個士兵腳受傷化膿長瘡,吳起直接蹲下為士兵用嘴將膿吸出。那位士兵的母親聽到後大哭,旁人很好奇的問:「將軍對你兒子這麼好,妳怎麼大哭呢?」母親說,他的老公也是腳手上發膿,將軍也是這樣為我老公將膿吸出,我老公就感動的為他戰死了,現在換我兒子,他一定也不顧自己的命了。

 

勇者

 

杜牧說:「決勝乘勢,不逡巡也。」有勇氣做出決斷,並用勇氣去面對過程中的挫折,這是好的將軍需要有的勇者特質。

 

如果沒有勇,一來遇事不決,二來決定了又不能堅持,這樣是沒辦法完成大事的。

 

嚴者

 

杜牧說「以威刑肅三軍也。」軍令如山,不可撼動,任何犯軍法皆須處置,處置得當,則可立下軍威。因此很多名將一出兵就喜歡殺人立威。就連孫子也不例外,在吳王請孫子試試帶兵的能耐時,孫子就斬殺了吳王的寵妃,讓一群後宮妃子也能成軍。

 

但其實真正好的將軍是不會亂殺人的,他們只會挑那些喜歡尋求靠山的小人下手。很多人以為自己有靠山就作威作福,這種人最容易被拿來祭旗立威。在現在社會也一樣,總想著靠人,而不強化自身價值,未來的命運就掌握在他人手中。

 

以上就是關於"將"的標準。

 

順帶一提,曾國藩自認自己智和勇較為不足,因次他在這五點上,再加上了廉、明

 

廉,就是清廉服眾,對人公平恩惠。明,就是看明,將他人的表現看明計清,這樣才能將獎懲給的及時、準確、恰當。

 

領導者,不該只關注事,還需要專注人。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

 

 

指的就是軍法,也就是管理辦法。說穿了,打仗可以說就是考試,而更關鍵的是日常準備,也就是日常訓練是否確實到位。日常沒有好的管理,也別指望考試能夠確定拿到高分。

 

"曲制"是組織架構、部隊編制、指揮系統。

"官道"是人事制度。

"主用"是物資管理、財務制度。

 

其實一個領導者,花最多的時間應該在領導管理上,打仗只是那一下子,確實養兵千日,才能用在一時,日常才是真功夫。

 

管理辦法需要一直迭代更新,對一個組織來說,人少有人少的管理辦法,人多有人多的管理辦法。當組織在擴大或重新編制時,管理辦法也要跟上腳步。

 

五事之中,道、天、地算是大略,而將、法是雄才。

我們常說一個人雄才大略,指的就是這兩部分。

成功的企業家,通常有雄才也有大略。其中雄才比大略更重要,因為雄才只能是自己的能力,大略還能靠外部補足。

 

如果只有雄才,沒有大略,至少還能請顧問、幕僚。

但如果有大略,沒雄才,頂多只能做顧問、幕僚,或是開顧問諮詢公司。

 

知道自己的狀況,找到能補足你缺口的夥伴合作,就能達到很好的成果。

古來優秀的雄才君主身邊都會有優秀的大略謀士,例如:劉備和諸葛亮、朱元璋和劉伯溫,劉邦和蕭何。

 

將五事大項進行比較,再比較七個方面,我們稱為七計

 

七計

 

七計指的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孫子兵法始計篇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不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始計篇呈現了《孫子兵法》的重要核心思想

雖然一開始我們談了"計"算,但其實《孫子兵法》還是有提到奇謀詭計。

下一篇,我將和你分享《孫子兵法》的兵者,詭道也。

如果你對今天的內容有問題或想更了解的,都歡迎在底下留言跟我交流哦!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系列傳送門: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一)為什麼你該懂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二)學孫子兵法前,你該知道的事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四)始計篇(中)孫子十二詭道(原文+翻譯+解讀)

【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五)始計篇(下)孫子十二詭道(原文+翻譯+解讀)

 

arrow
arrow

    老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